当前位置:首页图书评论 > 编辑推介 >
壁画的起源
2016-07-07 08:45:41   来源:   点击:
    
     壁画起源于绘制在岩石上的岩画。
     西藏岩画的起始年代大约是在早期金属时代(公元前1000年—公元6世纪),此期间,西藏的壁画大部分出现在藏西阿里及藏北那曲地区,藏东藏南有少量的发现。西藏岩画的题材十分丰富,包括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还有很多描绘大自然和动植物的图案,如狩猎、畜牧、征战、演武、神灵崇拜、舞蹈、动植物等,其中 80%以上是动物形象,而且比较生动。绘制的方式主要有图绘和凿刻,岩画绘制所使用的颜料为标准的赤铁矿颜料,这种颜料在拉萨曲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有大量发现,从该遗址出土的陶器三分之二都涂有这种红色颜料。这种颜料所表现的含义,一般认为是由于红色跟太阳、火焰、鲜血的颜色近似,因此当时的史前人类认为,在生产生活工具上涂绘这种颜色,希望产生非凡的力量与大自然进行抗争。在当雄扎西岛上发现的一幅武士形象的岩画,正是使用这种红色矿物颜料绘制而成。
     公元333年,发祥于印度的佛教开始传入西藏,但传播并不顺利,一是因为当时吐蕃地区政治上尚未统一;二是吐蕃固有的原始宗教——本教在吐蕃占据着统治地位,对外来的佛教采取了顽强的抵制态度;三是当时吐蕃尚无文字,其教义难以传播,故难以很快立足。
     到了公元七世纪初,聚居在穷结、泽当一带的雅隆部落,在松赞干布的领导下迅速崛起,以他的雄才大略,很快统一了吐蕃广大地域,吐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都得到了很大发展,佛教也趁此兴起。松赞干布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和对外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交流,便首先和南邻尼泊尔连姻。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之后,又三番五次地提出与北邻大唐连姻,结果于公元641年迎娶了唐宗室女文成公主。这两位公主都是来自崇信佛教的国度,因此,两位公主对吐蕃藏传佛教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比如尺尊公主积极倡建大昭寺,并由尼泊尔派出建筑师、画师等,她还带来了弥勒佛,度母等塑像。
\
     文成公主进藏时带进了一尊释迦牟尼鎏金佛像,还携带了大批技工画工等。文成公主在拉萨兴建了小昭寺。因此,吐蕃的佛教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拉萨、泽当等地迅速建起了十多座寺庙,如知名的有大昭寺、小昭寺、布达拉宫、昌珠寺、聂巴寺、提布廓寺、扎纳寺、罗石寺、叶尔巴寺等。随着佛教的立足与发展,佛教艺术——建筑、雕塑、绘画等随之也传人西藏。作为寺庙的组成部分一壁画艺术也逐渐传入西藏。
     据藏史记载,公元629年,即松赞干布十三岁即位那年,他在红霞中看见释迦牟尼、马头明王、度母、不动金刚四佛,便立即命尼泊尔工匠将四佛刻于甲玛石岩上(现在达孜县境内),并绘以五彩,佛像造型古拙粗犷,一直保存千余年。
     公元641年,尺尊公主在文成公主协助下修建大昭寺,当时西藏尚没有形成专业的壁画、雕塑队伍,据说文成公主便从山西平遥带进了雕塑工匠,尺尊公主从尼泊尔邀请了大批壁画艺人。
     大昭寺大殿二楼外回廊北、东壁上所绘释迦牟尼佛、药师佛、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供养天女及千佛等,都是尼泊尔人绘制的。其风格特点与其以后的壁画风格有着明显地不同。线条粗犷简练,色彩单纯,多用红、绿、蓝、黄等几种单色平涂,几乎看不到过渡色的运用。在某些需要勾勒金线金饰的地方,可能因为当地调金粉的胶水浓度过大,抑或当时尚无细毫笔之故,附着的金粉相当厚,特别是点饰处,固化的金粉凸起很高,大概有半克之重。壁画中的人物造型,带有明显的“犍陀罗”艺术特点。人物塑造生动,对人体做适度夸张,突出女性的胸、腰、臀。胸部特别丰满,腰部又非常纤细,臀部肥阔,后人称为三道弯构图。它赋予了人体以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和山泉流淌的动感,令人欣赏到人体美的韵律和造型艺术的美妙。
     大昭寺建于公元七世纪文成公主进藏以后,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历经兴衰重修,原来的壁画经过多次修缮着色,有些仍保留着原来的风韵,二楼各供奉堂的壁画有的保留了原有的残痕,一楼的壁画虽经反复修改涂抹,但仍不失原有的风韵。大昭寺壁画保存了文成公主进藏宣传盛唐文化的业绩,也保存了唐代的壁画艺术,不仅是历史和艺术的珍品,也是汉藏文化交流的实物纪念。
 
\
     我社出版的《壁中圣境:高志勇西藏壁画摄影精粹》一书,详细记录了西藏的壁画艺术。所涉及壁画都是保存在从未对外开放参观过的西藏寺庙中,保存状况十分完好。
     现购买《壁中圣境:高志勇西藏壁画摄影精粹》即有机会赢取藏纸制作的精美壁画装饰画一副,详细参与方式请关注“开动土木传媒”微信公众号,回复“西藏壁画”即可。
     更有其他精彩西藏壁画周边好礼等着你!~
\
上一篇:西藏壁画
下一篇:最后一页
本页关键词:壁画   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