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住建部发布了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拟将“大型复杂高层建筑组合结构高效抗震体系及关键技术”“京津冀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理论及应用”“城镇污水处理厂深度除磷脱氮提标建设及节地节能降耗关键技术”和“城镇绿地生态构建和管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4个项目作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
大型复杂高层建筑组合结构高效抗震体系及关键技术
住房城乡建设部提名意见
该项目针对超大跨度的超大转换平台高层建筑组合结构和超高层建筑组合结构抗震设计中具有挑战性的高效抗震体系及其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理论、设计及建造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形成了大型复杂高层建筑组合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及关键技术;提出了多筒支承超大跨度转换平台高层建筑组合结构高效抗震体系,研发了底部超大平台-上部高层住宅群高效抗震体系;发展了超高层异形截面巨型组合柱框架-组合核心筒高效抗震体系,研发了超高层异形截面钢管混凝土柱框架-组合核心筒高效抗震体系;发明了系列与高效抗震体系匹配的高性能抗震和消能减震构件;研发的大型复杂高层建筑组合结构高效抗震体系及高性能抗震和消能减震构件,抗震效果好,性价比合理,可显著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研究成果在多项标志性大型复杂高层建筑中成功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京津冀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理论及应用
住房城乡建设部提名意见
该项目对世纪之交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传统城市和区域规划理论、方法和技术无法解决京津冀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均衡以及大城市病等问题,持续开展了20年的研究,为研究解决京津冀地区发展问题提供新的理论范式,创造性深化了人居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京津冀空间发展机制,及时提出区域发展战略与应对策略,发展了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空间规划技术方法与布局方案,引领了城乡规划领域的技术进步。
项目发表相关京津冀规划理论及实践应用论文238篇,出版著作13部,项目在京津冀地区的创新和实践获得全国优秀规划设计8项,华夏建设科技奖2项,国际奖励2项。项目成果在京津冀以及全国各地得到广泛应用,开启了京津冀区域规划的新时代,项目创新成果纳入京津冀协同战略,并应用于北京、天津、河北省等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工作,有力支撑了京津冀各级政府决策、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项目获得国内外学术同行的高度认可,应用前景广阔。
提名该项目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城镇污水处理厂深度除磷脱氮提标建设及节地节能降耗关键技术
住房城乡建设部提名意见
该项目结合我国水环境综合整治、水资源综合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发展需求,针对我国城镇污水处理行业特有的,高标准稳定达标要求与污水水质水量构成复杂、无机泥砂含量高、碳氮比例严重失调、冬季水温普遍偏低并存的复杂技术难题,历经20多年研究开发和工程实践,创新研发了一系列切合我国特有水质环境条件和不同时期排放标准的污水深度除磷脱氮新型工艺流程、单元工艺技术及关键设备产品,全面实现工程化、产业化和超大规模应用。
项目解决了我国特有/而发达国家未曾遇到过的城镇污水深度除磷脱氮提标建设及节地节能降耗复杂技术难题,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低碳氮比污水深度除磷脱氮及节地节能降耗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建设、优化运行和再生水利用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先进工艺流程、新型设备产品及工程实施经验,工程应用规模高达6000万m3/d以上,工程建设投资近2000亿元,推动了我国城镇污水处理行业的跨越式创新发展,引领了我国城镇污水资源化与能源化利用、水质永续与环境友好、绿色发展与生态健康的未来发展方向。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城镇绿地生态构建和管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住房城乡建设部提名意见
在我国长期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巨大压力,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城市生态服务需求的形势下。该项目针对城镇绿地空间布局不合理导致城市生态系统效用难以发挥,建设管养理念技术落后导致绿地建设生态化水平低下、管养消耗浪费严重等问题,以城镇绿地生态构建和管控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为主题,集中了全国风景园林界权威的25家高校、科研与规划设计院所,投入428位科研人员,研究资金7258万元,进行了广泛、前沿、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完成综合示范工程6项。该项目研究成果提升了我国城镇绿地规划的科学技术水平。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